首頁>資訊 >
今日熱議:網(wǎng)紅代糖又惹爭議,無糖飲料到底能不能放心喝 2023-03-22 15:59:33  來源:36氪

一直以來,零卡糖都被認為是添加糖的完美替身,沒熱量,既過足了甜食癮,又沒有發(fā)胖的負擔,讓無糖飲料成為新的肥宅快樂水。

但零卡糖真的夠安全嗎?


【資料圖】

2月27日,一篇發(fā)表在《自然醫(yī)學》期刊上的最新研究,讓已經(jīng)被無糖飲料廣泛使用的赤蘚糖醇又陷入爭議。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團隊指出,赤蘚糖醇可能沒那么完美——它的攝入可能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(guān),比如包括死亡心梗、卒中等,并且風險程度并不低[1]。

這個結(jié)論是怎么得出來的?赤蘚糖醇和其他代糖,到底還能不能放心吃了?

別慌,這個研究結(jié)論不適用一般人群

常喝無糖飲料的人,對赤蘚糖醇不會陌生。

赤蘚糖醇熱量很低,能量系數(shù)只有0.88kJ/g,跟其他10kJ/g的糖醇類甜味劑比起來一騎絕塵。

人類幾乎沒有真正使用赤蘚糖醇的代謝途徑。赤蘚糖醇幾乎完全被小腸吸收,其中有80%-90%會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但并不會被人體內(nèi)的酶系統(tǒng)分解,最終隨著尿液原樣排出體外[2]。缺乏新陳代謝,是它被認為安全的原因之一。

但是,這篇《自然醫(yī)學》期刊上的最新研究卻發(fā)現(xiàn),赤蘚糖醇與心臟病發(fā)作和中風風險存在關(guān)聯(lián)[1]。

這個結(jié)論是怎么得出的?

研究團隊先后找到3組試驗人群。三組人群中約有70%以上的參與者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高血壓、超過一半的人屬于肥胖、大約五分之一患有糖尿病,并且年齡大多在60-70多歲之間[1]。

劃重點,這項研究受試者,主要是本身就有基礎病的老年群體。

第一批是針對1157人做了一項非靶向代謝組學研究,經(jīng)過3年后的隨訪,初步發(fā)現(xiàn)赤蘚糖醇可能是影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關(guān)因素之一。

隨后又找了美國的2149人、歐洲的833人,結(jié)果仍然成立。

研究人員提取了他們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在美國和歐洲隊列中,有心臟病的受試者,血漿中普遍含有更高水平的赤蘚糖醇[1]。

上圖分別為美國組和歐洲組血漿中含有的赤蘚糖醇水平。兩組中,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(藍色圖例),血漿中含赤蘚糖醇更高[1]

為了找到背后的原因,研究人員又進一步做了體外實驗。

研究人員先是提取健康人的富血小板血漿,驗證赤蘚糖醇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。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血漿中赤蘚糖醇濃度越高,血小板聚集越快。而這會直接導致血小板反應性和血栓形成風險增加。

隨后,研究人員又通過血管內(nèi)皮損傷模型,模擬人體內(nèi)血栓形成的過程,監(jiān)測凝塊形成的速率、血流停止時間。當血漿赤蘚糖醇水平升高時,血小板變得更加敏感,因此粘附增加,動脈損傷后凝塊形成率更高;并且凝血時間變短,血栓形成可能性增加。

3分鐘時間內(nèi),含有較高水平赤蘚糖醇(Erythritol)的血漿里血小板迅速形成凝塊。上圖中熒光綠色的斑點就是血小板凝塊[1]

而這些凝塊可能會脫落,并移動到心臟,引發(fā)心臟病發(fā)作;或移動到大腦,引發(fā)中風。美國的隊列研究也顯示,血液赤蘚糖醇含量最高的組,比含量最低的組,心臟病、中風等風險高出近1倍[1]。

綜上所述,我們必須明確2點:

這幾組參與者,本身年紀偏大、有一定基礎疾病,本就有相對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。這個實驗頂多說明,過多攝入赤蘚糖醇,原本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群體可能會雪上加霜。

除此之外,實驗只得到了相關(guān)性,而不是因果關(guān)系。飲食、作息等生活習慣因素,并沒有被這次實驗考慮進來。

赤蘚糖醇,對健康普通人是安全的

這項發(fā)表于《自然醫(yī)學》的研究,同樣對健康人群做了試驗,不過樣本量非常少,僅有8人。

這8名健康的受試者,在2分鐘內(nèi)攝入300ml實驗飲料,其中含有30g的赤蘚糖醇。

在攝入后數(shù)小時內(nèi),血液中的赤蘚糖醇濃度發(fā)生了顯著變化。在喝完實驗飲料30分鐘左右,血漿中赤蘚糖醇濃度約為5.85 (4.30–7.68) μm,達到最高水平,幾乎是沒喝時基線水平的1000倍以上。隨后雖然回落,但仍然保持著相對較高的水平。并且這種影響至少會持續(xù)7天[1]。

受試者攝入赤蘚糖醇飲料后,血漿中赤蘚糖醇濃度隨時間發(fā)生變化。在攝入后第30分鐘左右,達到峰值[1]

但這個實驗設計仍然有一個很大的bug。

30g的赤蘚糖醇是什么概念呢?市售的普通飲料中,赤蘚糖醇的添加量約為1.5g-2g/100ml[3]。一罐300ml的無糖飲料,也才含有4.5g-6g。至少要短時間內(nèi)猛灌5-7瓶,才能達到實驗的劑量。

考慮到實驗的劑量和樣本數(shù)量,這個研究還不足以給赤蘚糖醇的安全性蓋棺定論。

實際上,關(guān)于赤蘚糖醇安全性的研究,國際上目前已有大量關(guān)于赤蘚糖醇安全性的研究。每年都會有類似的論文發(fā)布。盡管存在爭議,但是目前絕大多數(shù)研究,都指向它是安全的。

美國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FDA)審查了已有關(guān)于赤蘚糖醇吸收和代謝、各種毒性、動物致癌性以及臨床研究相關(guān)數(shù)據(jù),未發(fā)現(xiàn)明顯的安全問題,最終赤蘚糖醇于1997年獲得了FDA的GRAS認證,即“公認安全”,可放心使用[4]。

早在1982年,可口可樂公司就推出了無糖汽水——健怡可樂 / Flickr.com

中國對于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的使用,也有嚴格的規(guī)定和認證。依據(jù)2014年發(fā)布的GB 2760-2014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,赤蘚糖醇屬于“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(chǎn)需要適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”,沒有規(guī)定具體使用量數(shù)值,只要按生產(chǎn)需要適量添加,都是安全可行的[5]。

此外,赤蘚糖醇還通過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(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,CAC)、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(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,SCF)、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局(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,FSANZ)等多個國際權(quán)威組織和多國監(jiān)管部門的安全性評估[1]。

因此,如果沒有進一步更加證據(jù)確鑿、因果鏈條完整的研究出現(xiàn)之前,攝入合理劑量的赤蘚糖醇對于大部分健康的普通人來說,是安全的。

無糖飲料,可以放心喝。

適量,才是關(guān)鍵

人類對甜味的追求是刻在DNA里的。添加糖不僅高熱量,還更容易引發(fā)肥胖和蛀牙;于是,同樣給予食物甜蜜味道、卻更健康的代糖(即甜味劑),應運而生。

根據(jù)是否產(chǎn)生熱量,代糖可分為兩大類:營養(yǎng)性甜味劑和非營養(yǎng)性甜味劑。

一般來說,前者往往具有一定熱量,后者才是我們所說的“零卡糖”。

上面提到的赤蘚糖醇比較特殊,雖然是營養(yǎng)性多元糖醇類的一種,但它的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。

非營養(yǎng)性甜味劑我們更不陌生了。比如天然型植物中提取的甜菊糖、羅漢果苷;又或者是人工合成的糖精、安賽蜜、甜蜜素、阿斯巴甜、紐甜、三氯蔗糖等[6],它們都是常見的“零卡糖”。

這些代糖熱量低,常被認為對血糖和胰島素比較友好。但并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大量攝入。

這些代糖可能影響腸道菌群,對血糖和胰島素的刺激也因人而異。

大多數(shù)人工甜味劑會經(jīng)過胃腸道,卻不被宿主消化,因此能直接與腸道微生物群正面交鋒。早在2014年,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團隊發(fā)表在Nature上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給小鼠喂食了1周糖精、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劑后,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發(fā)生改變,進而導致葡萄糖耐受不良[7]。

在人體內(nèi)短期小樣本的實驗,也得出類似結(jié)論。

同樣是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團隊,去年有一項發(fā)表在Cell上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代糖也可能會升高血糖[8]。

研究挑選了120名從來不吃代糖產(chǎn)品的志愿者,將他們分為6組,其中兩組對照組,4組實驗組。讓實驗組每天分別攝入比日常推薦標準更少量的阿斯巴甜、糖精、三氯蔗糖、甜菊糖苷;對照組則會攝入等量的葡萄糖,或者不攝入額外添加劑。
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實驗組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出現(xiàn)了變化,尤其是攝入糖精和三氯蔗糖的志愿者糞便樣本中,微生物有明顯改變,其余實驗組也有一定程度變化。這會進一步改變?nèi)梭w對血糖的反應,影響健康成年人的葡萄糖耐量。雖然由于個體腸道特異性,每個人的反應有所不同,但總的來說,在攝入代糖后的連續(xù)兩周時間里,人體的血糖反應都會顯著升高。

相比于攝入阿斯巴甜、甜菊糖苷和葡萄糖,圖E、F代表攝入糖精和三氯蔗糖,它們對人體血糖影響更明顯

為了更嚴格地論證因果關(guān)系,研究人員還將志愿者的腸道微生物組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(nèi),用自身不帶有微生物組的小鼠,以保證實驗結(jié)果準確性。最終發(fā)現(xiàn),實驗組參與者的腸道微生物組移植給無菌小鼠后,小鼠也有類似的血糖變化,對照組則沒什么變化。

根據(jù)實驗結(jié)果,或許我們可以謹慎認為,人工甜味劑并非像我們以為那樣是惰性的。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,需要更多的長期臨床觀察。

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,代糖的危害比添加糖更大。比起添加糖帶來的“血糖暴擊”,低熱量的無糖食品的優(yōu)勢仍然是顯而易見的。解饞的同時,它能一定程度上幫我們控制體重、保護血糖。

但對一些特殊人群,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、肥胖、老年人等,最好還是再觀望觀望。如果實在不放心,大麥茶、茶葉、白開水、椰子水每一個都是比無糖飲料更好的選擇。

不得不說,廣大直男早就悟透了生命的真諦:多喝熱水,永不過時。

本文科學性已由女王大學病理及分子醫(yī)學碩士伍麗青審核

參考文獻

[1] Witkowski, M., Nemet, I., Alamri, H., Wilcox, J., Gupta, N., Nimer, N., ... & Hazen, S. L. (2023).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. Nature Medicine, 1-9.

[2]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(shù)學會.(2022).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. 中國食品學報(12),405-412. doi:10.16429/j.1009-7848.2022.12.039.

[3] “百年歷史“赤蘚糖醇:指控無根據(jù),蔗糖濫用風險可能更高, 中國經(jīng)濟網(wǎng). Available at:

http://finance.ce.cn/rolling/202303/10/t20230310_38436774.shtml (Accessed: March 15, 2023).

[4]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(no date) Gras substances (SCOGS) database, U.S.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. FDA. Available at: https://www.fda.gov/food/generally-recognized-safe-gras/gras-substances-scogs-database (Accessed: March 15, 2023).

[5] GB 2760-2014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

[6] 劉星,蒙泳,張言,楊黎,李海霞,廖夏云 & 謝鵬.(2021).食品中常見人工合成甜味劑的基本特征及其對生理代謝的影響. 食品安全質(zhì)量檢測學報(14),5734-5741. doi:10.19812/j.cnki.jfsq11-5956/ts.2021.14.033.

[7] Suez, J., Korem, T., Zeevi, D., Zilberman-Schapira, G., Thaiss, C. A., Maza, O., ... & Elinav, E. (2014).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. Nature, 514(7521), 181-186.

[8] Suez, J., Cohen, Y., Valdés-Mas, R., Mor, U., Dori-Bachash, M., Federici, S., ... & Elinav, E. (2022). Personalized microbiome-driven effects of non-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. Cell, 185(18), 3307-3328.

關(guān)鍵詞:

相關(guān)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