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資訊 >
【全球獨家】為什么越理性的人越軟弱? 2022-07-21 15:47:46  來源:36氪

前言

前段時間我搬家了,還沒入住,我就感覺這次居住體驗會特別好。

因為這次的中介很好說話,大包大攬地說自己在周邊住了十幾年,有什么問題隨時可以找她處理;物管阿姨也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。


【資料圖】

剛入住,我發(fā)現廚房下水道漏水,于是請慈眉善目的管理阿姨報修,阿姨笑容可掬地說:“好的好的,我已經上報給修理師傅了?!?/p>

過了兩三天,我發(fā)現還沒有動靜,就追問了一下,阿姨說:“我現在就幫你上報?!保ㄋ哉f之前都在干嘛?)

就這樣,物管阿姨一直拖了我一兩個星期,我再三追問后,她甚至急眼了:“我在這里十幾年,都沒碰到這種下水道漏水的問題,怎么就你這樣!”

我十分困惑:沒入住之前就壞了,敢情是我遠程發(fā)功給損壞的?

我有些不忿,便想跟她較理。

誰知,我女朋友給我翻了個白眼,一把把我推開,然后直接沖管理阿姨發(fā)了長達十幾分鐘的火。

結果第二天,下水道就修好了。

我好好說話、講道理,物管阿姨卻拖拖拉拉;相反,我女朋友情緒釋放,火力全開,事情卻火速得到了解決。

生活中,這類情況我們估計都碰到過。

為什么好好講道理、講理性,反而會被對方認為軟弱可欺呢?

01為什么越理性的人越軟弱?

越理性的人,越讓人感覺上覺得軟弱,主要有三大原因:

1、更善變

2、知進退

3、情緒緩

1、理性的人,更善變

大多數感性的人,在分析一件事時,會先站好隊。

立場和觀點先行,當出現與其相悖的證據時,就會選擇性過濾,只聽得進去自己想聽的聲音。

我(將來的)丈母娘就是典型。

她很愛護女兒,所以凡是別人跟她女兒有關的沖突,100%都是對方錯,她可以找到100個理由證明這點。

在心理學上,這種現象就被稱之為「驗證性偏差」,即人們會刻意尋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證據。

更有甚者,還會形成「信念固著」,也就是一旦相信了某個錯誤的信念,即使原先支撐它的證據被否定,他也依然會繼續(xù)堅持。

當我們陷入「驗證性偏差」和「信念固著」的時候,要的就不是事實了,而是我們想要的結果。

這種固執(zhí)的做法,給你的感覺是不是就很強勢?

而理性的人,更多的是提出一個假設,一旦發(fā)現假設被證偽后,不會一昧地固執(zhí)己見,而是會主動推翻自己原先的假設,提出新的假設。

這種聽得下意見的做法,給你的感覺是不是挺善變的?

這種“善變”,在其他人看來,特別是偏感性的人看來,就會覺得你軟弱。

2、理性的人,知進退

當妥協(xié)和退讓是更有效的策略時,理性的人,會選擇退讓;而感性的人,可能會為了自尊和面子,頭鐵到底。

著名作家林語堂有句話就說得非常貼切:

“大概聰明有理性的人都是懦夫,因為聰明理性的人,身體發(fā)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。"

理性的人,因為會選擇妥協(xié)讓步,這就給人帶來一種軟弱可欺的感覺。

你想一想,當你同時面對兩個人,其中一個人可以講道理說服,另一個人拿著把張小泉菜刀跟你不死不休,你會選擇跟誰強硬、跟誰妥協(xié)?

3、理性的人,情緒緩

理性的人,大多數時候都會壓抑住情緒的第一反應,通過權衡考慮后,才會選擇相對合適的應對措施,這種給別人體現出來的感覺就是——“沒脾氣”。

感性的人,更樂于第一時間釋放出自身的情緒,往往給別人的感覺就是戰(zhàn)斗力爆棚——“不好惹”。

像我找物管阿姨處理下水道漏水的事,考慮到至少在這兒要住一年,不想將關系鬧得太僵,雖然心里很不滿,但表現出來的情緒卻很抑制。

物管阿姨常年面對各種投訴,一看我情緒這么緩和,就會覺得這個事不緊急,或者我這個人好打發(fā),拖一拖就行了。

但我女朋友一通狂風暴雨般地情緒宣泄后,物管阿姨通過她的經驗判斷,就知道這個事比較緊急了,而且對方也不是能打太極就可以打發(fā)的,于是第一時間就處理了。

你看,通過上面的三個原因分析,是不是發(fā)現,雖然我們直覺上認為,理性可能更好些,但其實它也有不少缺點。

那我們如何做,既可以保留理性客觀冷靜的優(yōu)點,又可以避免理性的局限,不被人當軟柿子捏呢?

方法來了。

02如何避免理性的局限性?

1、拋開理性,立場先行

理性是對合理性的追求,是基于對事實和道理的忠實。

但有時候,一件事情、一個問題并不是那么是非分明的,甚至不會有對錯。

這個民族的英雄,可能就是敵對民族眼中的屠夫。

一個人的立場不同,利益不同,信仰不同,前提假設不同,一件事的合理性就天差地別。

舉個例子,你給家里人做飯,有人愛吃甜口、有人愛吃油炸、有人愛吃辣口,假如你要考慮每個人的口味偏好,那就沒完沒了了,你要保證每餐都有甜品、辣的、油炸食品,得增添很多麻煩和成本。

但如果像我媽一樣,就省事多了:“我做什么你們就吃什么,愛吃吃,不愛吃就別吃?!?/p>

因此,在作理性思考和決策之前,我們有時也要先立場先行,明確好自己的主張,這樣就不會過度地體諒對方和退讓。

有些“公知”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像賣國賊,其實就是過度理性,太過體諒對方的立場和環(huán)境,丟失了自己的立場導致的。

在人類尚未到達全球大同的當前階段,丟失了民族立場,注定會被千夫所指,因為無民族的立場太超前了。

2、敢于冒險,承擔損失

理性的人,基本都是損失厭惡者,風險偏好較低。

因此,在面臨問題時,總會糾結于信息還不夠充分、考慮得還不夠周全、風險尚未完全規(guī)避。

但不幸的是,人類尚未掌握宇宙的根本規(guī)律,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在不確定的條件下,做出一些不那么確定結果的決策。

這些決策,有時蒙對了,就會助力你走上人生巔峰;有時蒙錯了,就會給你帶來各種損失。

但無論蒙對還是蒙錯,你只有敢于決策、敢于行動,才會有結果。

即使結果是錯,你也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,而且,從錯誤中成長的效果更好。

根據心理學研究,我們對痛苦的恐懼,比對快樂更印象深刻。

在經典條件反射實驗(Classical Conditioning)中,一只狗需要多次的學習才能對食物投放前的鈴聲產生唾液腺反應,而一次電擊就足以讓一只小白鼠對電擊前的閃光產生恐懼。

你唯一要注意的,就是控制住犯錯成本,別一次錯誤就讓自己萬劫不復。只要保住還可以再來的本金,多犯幾次錯、多負擔幾次損失都是值得的。

3、釋放情緒,制造沖突

我們都聽過一句俗語“氣大傷身”,市面上也有各種教你如何控制情緒的理論和方法。

這些都沒錯,但一直用理性壓抑住情緒也不是好的做法。

一是,這么長久下去,會傷害你自己的心理健康;二是,對方感知不到你的激烈情緒,會認為你的要求不堅定。

因此,對于一些你堅定要做成的事,不妨釋放一些強烈情緒出來,主動制造沖突。

有了沖突,既能將事情爭吵得更清楚,又能讓對方充分認識到你的堅定性,反而更容易達成共識。

在釋放情緒,制造沖突時,注意好下面三點就行。

1)制造任務型沖突,避免關系型沖突

關系型沖突,是指溝通的雙方感覺到彼此之間的不一致或不協(xié)調時,會產生緊張、憤怒、敵意或其他負面的情緒,屬于個人情緒導向。

而任務型沖突,指的是沖突雙方對于任務的目標、決策或解決方法等有不同的觀點、構想、判斷而產生的沖突,屬于事件導向。

關系型沖突多是負面的,因為它引導大家把時間和精力浪費放在彼此的關系上,忽略了真正問題的解決,背后依然隱藏著各種風險可能隨時爆發(fā)。

而任務型沖突多是正面的,它使雙方的互動頻率增加、思考更加深入,進而產生新的想法。

所以,釋放情緒吵架時,不要做人身攻擊,不要做絕對歸因,就事論事來吵。

就像我女朋友和物管阿姨的吵架,就盯著“水管漏水維修慢”這個事來吵就行,不要去做“你長得老”、“你長得肥”這樣的人身攻擊。

2)沖突一定要以達成共識收尾

別光顧著釋放情緒,只追求自己心里的暢快,忘了吵架沖突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。

要像我女朋友吵架這樣,最后讓物管阿姨同意第一時間找到人來維修。

3)沖突后主動引導關系的回溫

沖突不可避免會造成雙方關系短時間的緊張,而沖突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

因此通過沖突達成共識后,要主動引導關系的回溫。

像物管阿姨找到人給我們維修好水管后,我們就可以買點水果給她,表示感謝(很可惜,這篇文章我寫晚了,這件事我漏做了)。

03總結

理性的優(yōu)點總體上是多于缺點的。

因此,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人,那么我要恭喜你!

但理性也給我們帶來了看似軟弱的弊端,好在我們還有應對之道。

1、拋開理性,立場先行

理性的人,尊重事實和道理,更能體諒他人,更能接受他人意見。

但有時,也要非理性的立場先行,因為人類這種生物還不完美,很多時候就是非理性的。

2、敢于冒險,承擔損失

當妥協(xié)和退讓是更有效的策略時,理性的人,會選擇退讓,以回避風險和損失。

但有時,也要敢于冒險和承擔損失。因為,現時人類的認知和技術,并不能確保我們萬無一失。

適當的冒險和承擔可負擔的損失,是我們做成事的必經之道。

3、釋放情緒,制造沖突

理性的人更擅于情緒的控制,但如果一直沒有情緒的釋放,對己對人反而都不利。

因此,可以主動釋放情緒,制造一些任務型的沖突,更能達成目的和共識。

以上三點,只要你掌握了,你就是一個更完美的“理性人”了。

關鍵詞: 第一時間 慈眉善目

相關閱讀:
熱點
圖片 圖片